安葬是人类由来已久、缅怀纪念故人的一种方式,其中以土葬和火葬方式最为流行。然而,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,现代社会开始探索殡葬改革,安葬也出现多种方式,“生态葬”就是其中的一例。
清明期间,人们会通过扫墓来拜祭、缅怀已故的先祖和亲人。在墓碑前焚香烧纸是中国人的传统;而如今,在鲜花盛开的草地上,挂上清明球,插上一炷香,奉上一束鲜花,三鞠躬为亲人祭扫的形式开始在全国各地蔚然成风。
墓园变得青草如茵,绿树成林,流水潺潺,鸟语花香,一派充满生机的公园景象。这就是如今新流行的一种“生态葬”,这种安葬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。
据报道,在长沙潇湘陵园,近年相继推出了“草坪葬”“壁葬”“花葬”和“树葬”,价格比普通墓葬方式便宜一半以上。新兴的生态墓葬推出后,选购的市民越来越多,其中“草坪葬”最为市民所接受。目前,陵园“草坪葬”已达到100多例。
“生态葬”种类多样
“‘生态葬’是近年来兴起的有利于环保的安葬方式,与传统的建墓竖碑式的安葬方式有很大的不同。”据北京市殡葬协会秘书长姜晓刚介绍,“生态葬”的形式主要有壁葬、植树葬、草坪葬、骨灰深埋和骨灰撒海等。骨灰壁葬包括骨灰墙、骨灰廊和骨灰亭;树葬是指把骨灰埋在一棵指定的大树下,或者把骨灰撒在土壤里,上面种上一棵树作为纪念;草坪葬就是将骨灰埋于草坪中;骨灰深埋指的是将骨灰埋入地下,地上不留标志。“生态葬”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殡葬理念和行为之一。
无疑,“生态葬”的出现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。姜晓刚认为,它的出现具有多方面的意义:首先,对环境破坏小。没有了冰冷的坟穴和墓碑,避免了视觉污染;人们不焚烧香烛、纸钱,祭扫方式更加文明,也避免了空气的污染。其次,“生态葬”能节约土地,也降低了安葬成本。根据日本一项民意调查显示,在378名古稀老人当中,有4成的人表示愿意在去世后将自己的骨灰撒入大海,比10年前同题调查高出了整整2倍。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墓地价格与年俱增,在东京、大阪等大都市里,更是涨到了一般人望而生畏的“天价”。
我国同样土地资源紧缺,传统葬式将给不少城市带来困扰。如长沙已出现公墓土地饱和的尴尬,墓地价格居高不下;而选择“生态葬”能减少近一半的费用,大约花费1万元左右。同时,“生态葬”引领城市绿化美化功能,把荒地变成公园。
“生态葬”有待推广
我国传统的殡葬方式是土葬。但土葬之俗,劳民伤财,滥占耕地,传染疾病,故新中国建立后已逐步为火葬法所替代。
虽然较之土葬,火葬更加节约土地、保护环境,但是仍然会占用大量的土地,导致墓地的价格居高不下。所以,近年来“生态葬”逐渐被人们接受,北京、浙江、广东、辽宁、湖南等地均建起了公园式陵园,已具有一定规模。
“过去的陵园都是先有墓,再绿化;现在则是先建公园,再埋骨灰,比如北京长青园骨灰林基地。”姜晓刚介绍,此外,“生态葬”还能拓展公墓功能,集陵园、教育基地、休闲场所于一体,“长青园已经发挥了教育功能,建立了遗体捐献者纪念碑;八宝山公墓等也都成了传承文化、教育后代的基地。”
“当前殡葬改革最重要的是骨灰处置。”姜晓刚表示,“这需要政府出台更多相关政策,比如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水平,扶植生产可降解材料的企业,甚至立法推广殡葬改革。环保意识越强、知识水平越高的人越能接受‘生态葬’。”
需要几代人努力
4月1日,北京市首个市级公益性公墓——长青园骨灰林基地正式启用,适用对象是2009年1月1日后死亡的全体具有北京市户籍的市民,而提供的安葬方式就是壁葬。
姜晓刚说:“虽然北京的‘生态葬’有一定规模,但比例还是不多。从1994年5月起,北京市开始组织首次骨灰撒海活动,截至2008年底,已组织了61次海撒,有5441位逝者的骨灰撒入大海。而事实上,北京地区平均每年有六七万人死亡,相比之下,草坪葬的人稍微多一些,但还不能成为主流。像骨灰撒海之类的‘生态葬’,符合人类源于自然、回归自然的客观规律,既为群众解决骨灰安置难、祭扫劳神费力等问题,又可为国家节约大量土地资源,是殡葬改革、利国利民之举。”
谈到安葬方式的发展方向,姜晓刚认为,从土葬到火葬是安葬方式的一次革命,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;“下一次革命就是骨灰从保留到不保留,这同样需要再经过几代人的努力”。